把本篇文章推到 |
埔里盆地以南,竹山、鹿谷、集集、魚池都泛稱水沙連。現今我們所謂的水沙連古道,就是清朝總兵吳光亮依當時舊有的獵徑小路加以修建開闢的,分南北兩路,北路起南投草屯,南路起於集集,兩路最後都到埔里。集集至埔里稱為南段道,為清代之官道,目前的台21線就是延續其道路加以修築而成。北段就是從草屯至埔里,也就是目前的台14線中潭公路。東段延伸至花蓮,其出口為花蓮縣萬榮鄉。東段又稱千年古道,此段古道發現許多東台灣玉石,證明千年前東西兩邊原住民常以此道為交昜路線。
水沙連古道歷史悠久,時間不可考。由於古道通過土地公鞍嶺(嶺上鞍部有土地公廟),又稱為「土地公鞍嶺古道」。水沙連古道於清代時即有文獻記載,為長久以來漢人進入頭社盆地、水社及埔里盆地的重要路線,也是往來現今魚池與水里的重要道路。水沙連古道也是唯一與邵族有直接關係的古道。日治時期,被視為一條重要的隘線,曾設有隘寮,但後期被公路所取代。
約一、兩百年前,因遷徙與貿易之需,「眉番」與「泰雅番」由今埔里盆地一帶,步出水沙連古道之北端;後「水社番」與「布農族」則踏出南端。
清嘉慶、道光年間以降之平埔與漢移民則更加活絡此條路線。道光四年(1824),曾有王增榮與陳坑兩位墾首,為開墾五城堡,先投以巨資修築沿路道路,並建土地公廟於此,祈求行旅平安。光緒十年(1884),臺灣鎮總兵吳光亮,礙於此路崎嶇難行,曾經重修。日治初期,也曾設置隘勇屯駐。
在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閩浙總督劉韻珂,為了勘察今日南投縣埔里山區開拓的情形,及為關懷內山地域各族群的生活狀態即走過此一古道至風光明媚的日月潭,探訪水社邵族村落,並觀賞日月潭迷人的月色。
自古以來,日月潭周圍一向是邵族悽棲身安居的世外桃源,這是一片青翠秀美的大地,自明清以來就傳下一個美麗的名稱,叫作做水沙連,連接山區的原始山徑,便是今人習稱的「水沙連古道」,而此一古道,也是當時鹽商由鹿港挑鹽擔至埔里,以油、鹽和日用品,換取鹿皮及山產等物的山道,所以在道光年間,水沙連古道又被稱為「鹽路」。
遺址所發現的石錛、玉環等蛇紋石的玉材,係來自花蓮縣萬榮鄉的平林,推斷古道的東段出路,係越過中央山脈白石山附近與知亞干溪上游相接,而有千年古道之稱;水沙連古道南路,於乾隆53年(西元1788年)後由社寮、集集越土地公鞍嶺循頭社、水社、日月潭而至五城堡的審鹿社,經白葉嶺、珠仔山而北上埔里盆地,經覆鼎金、茄苳腳來到埔社。
日治時期之後,此條道路依然是水里進入頭社、水社、埔里社的重要道路,當時還曾經設置隘勇來防守此條道路。當水里經魚池,往埔里的公路尚未修築好之前,此條古道一直是埔里到水里的捷徑、也是主要出入道路。
目前僅殘存水里經二坪往銃櫃的路段,其餘路網皆於近百年來的車行道路及農業墾殖產業道路開鑿下,古道幾乎破壞殆盡。